当周围的同龄人都已工作的工作、回国的回国、结婚的结婚以及生子的生子, 迈入人生的下一个重要的阶段时,当回顾我的 2019 时,似乎我已经从早年那个目标明确、 总是走在他人前面的那个 “佼佼者”,逐渐沦为了一个不知前路在何方、似乎已经落人一步的 “平庸” 之人。相比往年,我的 2019 似乎过的格外的 “精彩” 却又异常的 “茫然”。
2019 毋庸置疑是走过了许多地方的、经历也发生了许多事情,这些足迹成为了我生命里的重要的里程碑。 是时候写一写的年终总结 1 了。
月份 | 地点 | 事件 |
---|---|---|
1 月 | 慕尼黑(München) | 毕业答辩 |
2 月 | 慕尼黑 | 博士入职 |
3 月 | 宁芬堡(Nymphenburg) | 多年来的第一次造访 |
4 月 | 贝尔恩里德(Bernried)、科黑尔(Kochel) | IDC 2019 Spring、春季爬山 |
5 月上旬 | 林道(Lindau)、格拉斯哥(Glasgow)、爱丁堡(Edinburgh) | 说走就走的旅行(早上七点多起床,查车票,决定了一趟九点多出发的出行)、CHI 2019 |
5 月下旬 | 成都、凤凰 | ICAIBD 2019、回家 |
6 月 | 慕尼黑 | 秘书退休、驾校、三名同事毕业 |
7 月 | 纽约(New York)、曼哈顿(Manhattan)、布鲁克林(Brooklyn) |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夏季访学 |
8 月 | 新天鹅堡(Neuschwanstein)、赫尔辛基(Helsinki) | 说走就走的旅行 |
9 月 | 慕尼黑 | CHI 2020 deadline |
10 月 | 维也纳(Vienna)、弗洛伦萨(Florence)、比萨(Pisa) | IDC 2019 Autumn、Europe Go Contributor Summit |
11 月 | 慕尼黑 | 毕业典礼 |
12 月 | 慕尼黑、迈尔霍芬(Mayrhofen) | 拿到蓝卡、滑雪 |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吗
这一年要从毕业答辩开始说起,开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硕士答辩。 回忆起答辩的整个过程一切都显得十分的仓促,两位指导我的导师只有一位到场,答辩的内容最终 也只给在场的导师、教授以及听众讲了个半懂。就在这半调子的答辩中,匆忙的为我持续了两年的 海外硕士生涯画上了句号。
我的博士生涯开始于答辩结束后的半个月左右,显然导师是希望我尽快开始读博士的, 我毕业完之后需要处理各种毕业手续,听往届学长学姐说起,毕业手续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我在提交完毕业论文,短短一周内,完成了毕业证领取、博士工作合同、德国工作签证等一些列 复杂而又冗长的各种手续,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看似平滑实则略显随意的博士生涯。
2019 年第一次远途旅行出差去了格拉斯哥,说来这次出行的契机也是相当的意外。
二月底的时候,一位同事突然走进我的办公室问我想不想参加 CHI 这个会议,我当时一口以
我没有提交任何论文为由回绝了她的请求。随后她继续劝说我考虑仍然有 Deadline 仅剩三天的
一个 Workshop。经过跟另外一名同事的共同讨论下,我们三人决定一试,并最终以一天时间的
头脑风暴、两天时间的写作时间赶出来了一篇完整的论文,并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收到了论文的
接收通知。当然这事儿并没有完,因为我们还需要通过老板的允许,让他为我们的差旅出资。
整个行程的费用约为 2000 欧,综合算下来,可以说是我这辈子目前第一笔、
也是最高的一笔投资回报如此高的工作了。
我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学术会议,早年本科的时候由于机遇有限,整个人的思路并不开化, 总是把精力投入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但那时总是觉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会觉得比较 自在和开心。而在这次的会议上,才真正让我认识到所谓 “Social” 的价值。总听人谈,学术圈 学术圈,它也是个圈。会议上不断有人告诉我,每年都来,都希望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现, 但到头来发现,会议里每年都是这些人,看似在变,实则不变。
在即将离开格拉斯哥的最后一天傍晚,我徒步穿过格拉斯哥大学,并拍下了这张远景。我也从未曾想, 里童年里遥远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竟能如此之近。
2019 年年中一个比较巧合的机会让我来到了纽约这个做梦也没想到的城市,这个心想念想的城市, 这个出现在多个童年影视作品里的城市。 本抱着万般好奇的我,出发前往纽约的航班中,首先给我打了 “种族问题” 这一强心剂。 我在值机之前提前选好了座位,无独有偶,上机之后我的同坐是一名美籍俄侨黑人。 就在飞机起飞后的两个小时后,这名乘客气冲冲的从洗手间返回作为,并开始不断的开始 rap, 我用我拙劣的英文能够清晰的听懂她的各种 diss 词汇,在随后的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她反复的与空乘互骂,周围的乘客对我投来可怜的目光。飞机着陆后,机长单独找到我,给我 赔礼道歉,并赠送了张价值不高的 Lufthansa 代金券。
我的好友 Cedric 打电话来问我,听说我刚在纽约下飞机,随口问及为何总是从我口里听到 一个人出行,我也只能苦笑无力反驳,正如《山丘》一歌所演唱: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到了纽约的第一件事情除了例行的 check-in,便是造访时代广场。在时代广场,我停留了大约有 五个小时,从下午的下班高峰一直坐到了夜晚的灯火通明。这段时间里我的脑子开始 不断的回顾过去的种种,望着台阶下面川流不息的人群,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这座城市里生活, 但我猜这很有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到这里了。 离开纽约前,我特地乘坐邮轮,从自由女神像旁边经过,也算是为这趟行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年末 11 月时,学校举办了毕业典礼,很意外的是,同学们都是在最近一年里毕业,也是有幸能够 再在这里见到他们,毕业典礼的第二天,一个同学便匆匆回国。从这一刻开始,我开始习惯 各式各样的告别,开始慢慢的感受到人生尺度下的那种无力感。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我只是这个模拟游戏中的一员,倘若多年后的还有偶遇,那未免也太真实了。 就如同《后会无期》中的那句台词,告别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话, 说不定就成了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成了最后一眼。
除了 2018 年,滑雪如今已经变成我每年圣诞在德国的必备项目了。在 2017 年的时候,过分自信 的我,与朋友差点迷失在天色渐暗的大雪中。这似乎也成了我今年去滑雪的一个心理阴影, 这次滑雪的时候我不断的告诫自己要小心,所以一周的滑雪行程,前两天异常的小心,从最开始的 已经忘记了如何从八字切平行,到第二天在一个非常短的红色坡道上练了一下午后,逐渐找回了 那份对滑雪的热情,尝试了大量的雪道,能够长时间红道上保持不再摔跤。滑雪,成了我目前生命中唯一一个觉得有趣的体育运动。
与 Go 的连接
2019 年的部分业余经历放在了一些开源活动上,这年的曝光率几乎比往年的总曝光率都要高。 早年的我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这一年的我终于加入到了还算活跃的集体中, 那就是 Go 夜读 2。我其实早在 2018 年年中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个 逐渐升温的组织,但当时由于刚接触 Go 语言不久,并没有对此事太放心上。后来我开始写 Go 的 书籍《Go 语言原本》3时, Go 夜读的创始人杨文主动找到我,希望我做一些分享。 可惜当时肚子里并没有太多可以分享的内容,反倒是从 Go 夜读的一些分享中收获了许多。后来 Go 夜读开始招募一些核心成员,当时抱着早年参加掘金翻译计划的想法,需要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表达了想要参与的意愿。
当然,这一年里与 Go 联系在一起、最意想不到的事情是 Go 贡献者峰会的参会。由于写书的缘故,开始对 Go 的源码开始深入的进行研究,这也就避免不了看到一些可以改进的代码,提交 Change List。说来也巧,八月初的时候,我收到一封欧洲 Go 贡献者峰会的邀请邮件,当时怀着试一试的态度提交了申请,结果在九月中旬前往维也纳的路上,收到了邀请信,于是不到十分钟的功夫,完成了预定了第二周前往弗洛伦萨的机票。从参会的过程中, 除了感受到 Go 团队和 Go 社区之间的 “争斗” ,也有幸得以跟仰慕已久的 Russ Cox、Ian Lance Taylor 等人一起交流。
最后在峰会结束的时,终于找到机会能够与 Russ Cox 单独聊了一些问题,Russ 提到错误处理 不会再做任何其他改进,随后的一年会着重研究泛型的设计,并希望能够在 2020 年底完成。
由于 Go 夜读的关系,认识了饶全成。他大约是年中的时候就邀请我写一篇关于 Go GC 的文章 4,由于各种原因拖到了年终,为了兑现承诺,总计大约两周的时间完成了这篇文章;同样也是因为 Go 夜读的关系,杨文向 ggtalk 播客的主播梁杰推荐了我,于是我也就有幸参与了一期录制5,聊了聊在德国读博士的生活。话说回来,其实早年我还在大二的时候由于 Swift 语言的发布,早就知道了梁杰,那个时候也参与贡献过他发起的 Swift 编程语言一书的中文翻译,不过由于很多原因,并没有和他本人接触,也算是弥补了当年的一些遗憾了。
远方的诗到底在何方
除了上面提到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一年在我身上发生的相当魔幻的事情。例如,博士入职之后的第二周,国内来了两名访问学者,他们要停留半年的时间,以至于德国的同事们总把我当作一个相对孤立的边缘人物,当然后来情况相对好转了许多;这一年里陆续有三名同事毕业离职,我也有幸受到好友的邀请第一次去球场观看了 2019 年德甲的开幕式。当然,对于这些琐事,我更希望把他们都忘却。
最后,我的博士呢?年终总结里似乎对博士工作并没有提及太多,原因在于我认为我目前的状态似乎并不适合把博士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如果要我给这一年的博士生涯打个分,我希望是零分。这里面有太多的原因,主观上的和客观上的都占有不小的比例。秋季内部博士研讨会的时候,教授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说读博士就像是一条鱼,你从一个点出发,花两条渐远的直线,从你的第二年开始,你不断的讲你的工作缩窄,两条线再彼此靠近。并在第三年两条线的交汇处开阔延伸成为一个新的领域,形成鱼的尾巴。而在攻读博士的期间,从起点出发向前走很重要,而不是不断的从不同的起点重新出发,回想你这一年的工作,你走到哪儿了?
总的来说,对于新的一年,我似乎变得更加 “迷茫”。就像我常常在下班回家的途中问自己,我的博士生活过的如何?我对现在的生活究竟满意吗?这些年在德国的生活究竟让我丢失了什么?转眼 2020 年已经过去了十二分之一,这时候的我正在返回德国的航班上,写下这年终总结的最后一段话,送给未来的我,愿他一切安好。
2020.02.01 | 欧长坤 | 写于亚欧大陆上空
进一步阅读的参考
-
往年年终总结, https://changkun.de/blog/tags/总结/ ↩︎
-
Go 夜读, https://github.com/developer-learning/night-reading-go ↩︎
-
Go GC 20 问, https://github.com/qcrao/Go-Questions/blob/master/GC/GC.md ↩︎
-
ggtalk, /德国/博士/开源/写书/Go, episodde 56, https://talk.swift.gg/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