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总结拖了有点久,原本按照惯例应该是圣诞节前后写好的,结果这次拖到了农历新年。
好在今年的除夕来得比往常要早,若是像去年春节延到二月份,这篇总结基本上就不会被写出来了。读了读自己往年的总结,不免读出一些学生时代的书生气息。尽管现在依然是学生身份,但却已天差地别。这篇总结也就不再沿用之前的标题,直接写做 『我的2016 年终总结』吧。
和往年一样,这一年也发生了大小不少事儿。但如果等我我年纪大了,届时回顾自己整段生命历程时,细数生命里有过多少关键节点,那么 2016 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节点。
平台里有天花板
这个话题今年我与父亲和老夏都不止一次聊起过。
最初一次是与我父亲聊起这件事情。和我他聊的契机是基于我年初回国后在家呆近一个月时间里他眼中的“无所事事”。当时我在家里准备 APS 的材料和考试的事情,因为我家从小给我的教育算是比较传统的中国观念,我也比较“惧怕”我父亲,因此我相对于他来说是比较寡言的,即便是当时的我回国准备毕业,也并未同他详细说起自己未来的计划。直到有天晚饭结束后我爸打开了话匣子,他忽然问我未来的路打算怎么走云云之类的事情。我当时顶着学校年级第一、保研电子科大、德国交换留学归国巨大的光环,自然也毫无顾忌的和盘托出,同他详细探讨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话题大体上围绕继续读书深造和直接从业这两个方面。直接从业的契机在于互联网软件开发行业不太看中学历,而继续读书深造的契机则在于从业一段时间后容易触碰到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但当我将这些可能性都一一讲详细分析了一通之后,父亲反问道,那你到底打算走哪一条路呢?我愣了一下,我跟他说这么多自然是想听听他的看法,毕竟在上大学之前,诸如大学专业等选择都是他给我分析了很多形势,我才最终决定的。但没想到的是他却继续说:这些重大决策我不能替你做主了,甚至连参考意见都没有,你得自己拿主意。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个父亲真是不称职,已经完全不关心儿子的大小事情了,连参考意见都不给。
现在回想起来他的说法是对的。表面上我在准备着 APS ,高谈阔论什么直接就业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实际上我心里是犹豫不决难以定夺的。这就好比我心里已经架好了一座天秤,左右都已加好了筹码,我希望的不过只是父亲在两侧增加那么一点点好让我有意往某个方向倒去。
后来我和老夏第一次聊到这个话题是发生在我差不多快要毕业、正在一家公司里实习的那段时间。老夏这时已经进入准备考研的白热化阶段了,某天下班回到家里我和他开了一次很长时间都没有畅聊一两个小时的语音。
既然是闲聊,我们自然会彼此问对方毕业后的计划,老夏和我聊了他的计划和面临的问题,比如马上面临考研填报志愿等等。而我后来则劝他放弃考复旦这类我觉得“飘渺”的目标,转向诸如西财这类更切实际一些的目标。虽然我不知道最后他的确选择了“西财”这个目标的这个决定有多少成分参杂了我的劝说,但我不得不承认其实当时的我某种程度上还是在为自己着想。由于大学四年在成都的求学经历,我已经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座城市,这种喜欢甚至胜过我的家乡。如果老夏也来成都发展,那么日后自然也多一个同城的交心好友。
当时我和他提及在公司实习的这段经历让我收获很多,无论是技术还是其他方面我都或多或少了解到了一些行业里的发展和变化。这些新鲜感在我实习的那段时间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我内心的那架天秤,而我当时又恰好收到了学校的拒信,简直是万念俱灰,心想着读什么破书,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已经证明我有足够的能力,直接工作也挺好。直到后来我和他提及我实习公司的老板是北大毕业的硕士,我才猛然醒悟过来。
理性最终占据了上风,在我给教授和学校发了邮件解释情况、想了想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冷静下来后,像那些鸡汤文中提到的“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做了反思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经不起摔打的人,哪怕是 2015 年总结中我已经开始意识到平台的重要性之后,现在的我依然在风中摇曳,依旧的举棋不定。无论其他人如何给我心中的天秤增加筹码,只要另一边的筹码还在,我就始终无法像一把射出去的箭,直奔目标,不再回头。
选择太多一定不好
无论怎样,我在努力为自己不断创造选择的机会时,也在不知不觉的为日后的选择而埋下了隐患。虽然不知道继续深造的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也不知道如果我选择不继续学业是不是会过得更好。但这些选择始终是我心头的一块大石,直到我最后下定决心后,才渐渐落了下来。
我在一次和母亲的视频对话里,她不经意间提到:“等你研究生毕业了我就可以安心退休了”,这句话说出来时给我自身的压力其实是不小的。
我也能够意识到母亲其实可能是有意为之,因为这些事儿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应该聊这些事情。我甚至不记得我母亲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忌讳与我谈及男女朋友之事,而每次我也只能以调侃的态度来回避。
所以我看看周围的好友,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方向,并在自己的方向上继续努力着:牙签已经工作了两年,年薪几十万在长沙买了房;老夏则完成了他的第二次考研,准备在深圳金融行业摸索一段时间然后就入职公务员;chc 在他的公司里不断精进越来越强慢慢通过他手里的产品改变着这个世界……再看看我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依旧保持一个漂泊在外一无所有穷学生身份,在一条雾霾很大的道路上缓慢前行,似乎看不到出路。
积累才不可替代
这一年里我不断反思我究竟能够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但最后的结论会归结为我什么都能干。而真正到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很容易就怂了,发现自己其实都干不好。
就说说我的毕业论文吧。
四月份的时候我回到本科母校后,我开始着手推进毕业设计。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毕业设计和论文里将我本科所学的全部知识、本科实践过的全部成果都综合运用起来,刻意的追求结果上的 “高大上”。总是幻想着能够做出和那些大科学家同等影响力的论文,再不济也得算是个 “PageRange” 级别的论文啊。但随着整块内容的逐渐推进,再到最后的完稿,我发现我又制造了一堆“学术垃圾”。
在中文版论文初稿提交给导师并修回后,我发现修回后的版本鲜有改动,当时我感到不可思议,便和导师陈有过一段对话,说道:曾经我的论文在经过老师修改后总是面目全非,这次却没什么改动,忽然感到有些不太适应。导师陈发了个笑脸过来:说明“熬到头了”。而后来我的论文还要赶一篇英文稿出来交给德国的教授做二次审查,心想着反正大体内容差不多,很多不太重要地方的句子就随便敷衍了一些。令我没想到的事情是,教授把我的大部分内容批评了一番,除了赞扬了我全篇内容的工程性上有着良好的思路外,在科学性上并没有可取之处,甚至整个否定了我的结论。
虽然最后还是评了个“优秀论文”,但内心其实是毫无波动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个伪命题
下个月马上就进入考试期了,日常的复习就是生活。面对着整理不够详尽的课件、教授潦草的版书、记录不够周全的笔记以及似懂非懂的内容,总是会在某一个地方卡住数小时而毫无进展。某日,同往常复习一样,我在从图书馆回家的路上向同学讨论留学生活和学习上的时间管理。我在向他表明我每天都要花至少一两个小时在阅读数学材料上,他立即反驳道:“你把这些时间花在加强自己的外语能力上岂不是更好?”。
我开始抱怨起来:“我的生活重心又不在语言上” “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呗,找个什么语言 Tutor。” “我觉得语言只是表达思想工具,没必要把时间消耗在和不认识的人闲聊上,没有意义啊” “闲聊能够增加对语言的掌控力,留学的意义何在”。这句话瞬间就把我给呛住了。我一时语塞,立即转移话题式的反呛到:你就不能不求回报,安安心心的喜欢做一件事情事情吗?
事实上仔细回顾这段对话,我的言论永远都是占下风的。无论我多么标榜自己的观点,也始终逃不出 “谈话没有意义” 这个论据上。思索再三,常听人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句平凡俗气得不能再多的的鸡汤短句罢了。
如果说读大学的意义是『使成长』,那么我愿意把留学的意义归结于「使成熟」。
说在后面的
岁月匆匆,这篇总结距离动笔、陆陆续续写、现在停笔已经过去快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篇总结里我差不多把自己想说的和不想说的都说了。
人总归是一个不断寻求认同感的生物,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我也越发的发现自己与一部分曾经小学、初中、高中朝夕相处过的同龄人的生活和圈子越来越远,甚至连一句客套的问候,都显得有些多余,想要在这当中寻找认同感,无疑也是自讨没趣。
十月份的时,在返回慕尼黑的机场里,我在朋友圈里写道这次留学的契机是希望能够给自己增加一个科学家的头衔,实现童年时期的梦想。父亲给我留言道: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希望我能早日心想事成。
是啊,道路依旧,风景依然。正如我毕业论文致谢一节中写道的那样,愿明天会更好。
2016.12.27 ~ 2017.01.24 写于 卢塞恩&慕尼黑 欧长坤
延伸阅读
- 2013 年终总结
- 2014 年终总结
- 2015 年终总结
- Designing Alternative Contact-free Control Modalities for Smart Watches. for Chinese Version, for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