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很多事情想说说不清楚,不说又变的自然而然,于是才有了因果之说。
“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我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文章的作者林天宏说道,“其他就不说了,最后一题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呼呼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吗?”
出于好奇,上网查了查答案。
试卷给出的参考答案是: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寂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寂、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对于这一复杂的答案,我自己只答对了一点。” 林天宏这么说道, “写作时并没考虑那么多,写到最后,自然又回到了这场雨。这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
“比较可怕的是,万一有学生给出‘原文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恰逢下雨’这样的答案,如何处理?”据说林天宏分析,这个最符合他写作本意的答案,若对照参考答案,可能会得“0分”。
说道这些,只能是“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加工艺术中,就变成这样了,很好很强大。”
其实我很佩服那些搞影视创作方面的人,这些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机制,比如电影、电视剧、MV等等。他们能够把平凡的东西变得不平凡,把平淡的东西变得浓郁,诸如这般的表现力。作为观众(听众)能够被这些人带入那种境界中,去体验“造物主”的伟大,感受可能这辈子无法经历的种种事情,就好像你出现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可以说成是灵魂态)来观察“造物主”所创造的世界。可以说这种世界会令你很纠结,无法自由活动。但是感受世界的好奇却始终把你囚禁在这个世界里。
Rolling in the deep,we could have had it all。
影视创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说就能开始的事情,他得包括最初的构思,前期的脚本编写,之后的选材取景,演员相关、摄像(录音)相关、灯光相关等等,当然最关键的是后期的制作。因此,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离不开细节。当然,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吐槽。就这样,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