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做了个无聊的事情,算了算我大概学会使用了多少门编程语言,最后的结果是:十二门。(C, C++, Objective-C, Mathematica, Maple, Linux Shell, Java, Matlab, Lua, Python, assembly, R.)
然而细细一想又觉得很不靠谱,因为真正我自己觉得可能算是精通的的语言只有两门:Mathematica(我把它简称为MM) 和 Objective-C(我把它简称为OC)。
OC学起来很快,它和C++、Java这些面向对象的语言十分类似,不过,差距也显得比较突兀,我自己的学习顺序是:C -> C++ -> Java -> OC,好在我在学习OC之前对Java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加之对C++一些肤浅的理解,算是稍微理解了一些OC的范式与模板了。
OC采用的是一种叫做“Messaging Structure”而非"Function Calling"的机制。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下面的代码:
|
|
|
|
他们一个比较本质的区别在于,使用Messaging Structure的语言,运行时所应执行的代码是由运行环境决定的,而使用函数调用的语言,则是由编译器决定的。如果调用的函数是多态的,那么运行时就需要一种叫做“Virtual Table”的机制来检查到底应该执行哪个寒素实现。采用消息结构的语言,不论是否多态,总是在运行时才会去查找所需执行的方法。其实,编译器都不会去关心接受消息的对象是什么类型。接受消息的对象问题也需要再运行时处理,其实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Dynamic Binding”。
OC的重要工作都是由运行期组件而非编译器完成的。举个例子,运行期组件里面含有全套内存管理的方法,运行期组件本质上就是一种与开发者所编代码相链接的一个所谓的"Dynamic Library",其代码能把开发者编写的所有程序粘合起来。这样的话,只要更新相应的运行期组件,马上就可以获得性能的提升,而那些很多工作都是处于编译期完成的语言(比如C++),想要获得类似的性能提升,就需要重新编译了。
下面配一张动态绑定这一特性,c++的OOP和其他语言的OOP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