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图书馆概念的时候是初中,还是从数学老师那儿听来的,当时为了能够进去借书,好像还费了点儿功夫,记得初中的图书馆是不能在书架(虽然只有不到二十个架子的书)上直接查阅的,管图书馆的老师会给你一盒卡片,卡片上只写了图书的名字,看上了,就把卡片取出来,让老师进去取,而且只能借一周,否则就得罚钱,作为一个连零花钱都得申请的小朋友当时真是深感忧伤。不过想想当时在这种规模的图书馆能够借到北大文革时期的高等代数的教材,也是觉得很幸运,也不知道现在图书馆拆了没有。
高中就没有图书馆了,所以那段时间我一再怀疑是不是高中还没有初中牛逼。没有图书馆,就让我养成了一个比较“坏”的习惯:买书。
我似乎是那座县城里面比较早使用淘宝的人,初三的时候为了买魔方,才好不容易从我妈成功申请允许我办网银。然后才发现淘宝是一个逆天的玩意,所以从那以后我的所有数学书都是从淘宝上获取的。记得高二那会儿听网友说陈天权编了一本逆天的数学分析,果断就淘了一本回来,确实碾压以前读过的欧阳光中编的数学分析。作为一个爱买书胜过爱看书小朋友,如果本本书都自己买,实在是没有那个经济能力。所以后来准备高考,也就收敛了许多。
到了大学里,对图书馆的激情一下子又被调动了起来,大二以前,几乎一有时间就会往图书馆跑,尤其是大一,那会儿就如同乡巴佬进城,对大学图书馆的向往简直是无法言喻——太特么大了,看到满架子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真是一件超级爽的事情。尤其是高二那会儿去长沙比赛的时候,到中南的图书馆仅仅短暂走了两圈,简直感觉就像进了天堂。而今天经过图书馆的时候,我实在是提不起进去的兴趣了,我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
-
图书馆资源相对陈旧,我感兴趣的图书多半早就已经读过至少一遍,或者已经自己买过了。
-
自己有了电脑并且拥有了能随时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还并具备轻量级的经济能力,图书馆资源的更新速度之缓慢实在是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了。借书?太慢了,还不如我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来得愉快。甚至,图书馆还不一定有。
-
毕竟是借的书,不能在书上“乱写乱画”,我有个癖好就是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附注在书的旁边(从费马那偷来的),所以这样的书也只能读读,不能把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即便是摘抄下来。
图书馆对我而言现如今更像是一个能安静的看书的地方,但是,这样的话图书馆不就失去了它坐拥海量资源的优势了吗?说到底,还是信息化又在逐步干掉另一个“百年老树”了。